個案工作 | “點亮生命之光”醫(yī)務社工介入乳腺癌患者社會支持問題的個案服務

癌癥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對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因而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普遍存在于患者當中,這樣的負面情緒又反作用于患者,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康復和生活治療。基于此,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的社工針對于肺部惡性腫瘤患者楊阿姨開啟了個案服務。

案例背景

(一)個人情況

楊阿姨,60歲,退休教師,楊阿姨于2002年確診乳腺癌,2008乳腺癌復發(fā)過一次,今年年初來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復查,查出肺部出現惡性腫瘤,但目前醫(yī)生沒有告知案主此腫瘤是肺部原發(fā)性還是乳腺癌轉移,正在等待結果,結果遲遲不出來從而產生嚴重焦慮情緒。此外楊阿姨在醫(yī)院都是獨自一人,因此有很強烈的孤獨感。

(二)家庭情況

楊阿姨丈夫于2022年年末去世,平常是一個人居住,但是自從今年檢查出肺部惡性腫瘤后于女兒家居住,其女兒單身,為外企公司職員。此外,楊阿姨還有一個兒子,已經成家,和妻子都為公司職員,育有一子。楊阿姨為退休教師,有退休金,買了職工保險,兒子女兒收入也客觀,因此經濟狀況良好。

問題及需求分析

(一)心理方面

焦慮和孤獨。楊阿姨由于檢查結果遲遲不出和在醫(yī)院一直都是獨自一人而有強烈的焦慮情緒和孤獨感。

(二)社會方面

社會支持網絡狹窄。楊阿姨的性格較為內向,為四川人,在重慶治病,因此目前的人際交往主要集中于同病房的病友,與其她病友沒有交集,因而需要幫助楊阿姨增加與外界的交往,完善其社會支持網絡。

(三)家庭方面

家庭支持系統(tǒng)弱化。楊阿姨育有一兒一女,丈夫已經去世,兒子在四川,女兒在重慶,但是楊阿姨由于年輕時重心在工作上因此和兒女關系一般,且兒女工作繁忙。此外楊阿姨有一個姐姐在四川,平時會通過微信來進行聊天。由此可見需要幫助楊阿姨重建家庭紐帶,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

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通過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幫助案主正確認識癌癥,提供情緒疏導;

2.完善案主社會支持網絡,增加與外界的交往;

3.重建家庭紐帶,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

(二)理論模式

1.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社會支持網絡是指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通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和新的社會接觸等。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付能力,在疾病適應的過程中即患者本身對于疾病帶來變化的自我適應。社會資源指個人社會網絡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功能的程度。

社會支持網絡不僅可以提供物質援助和關系支持,還可以提供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導。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提供物質資源,解決生活困難,幫助服務對象搭建社會支持網絡,并擴展其社會支持網絡的廣度和強度。

2.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fā)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案主對事件的想法或信念才真正決定自己處理它的方式,正是由于案主常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以遇到某些事件時容易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醫(yī)務社工以此理論為切入點,讓案主有意識地去發(fā)現自己的消極信念,建立積極信念,轉換看待問題的視角,體驗不同的情緒感受,學會掌握良好的情緒積極面對疾病。

服務實施

(一)評估問題、建立關系

社會工作者第一次遇見楊阿姨是在醫(yī)院走廊,此次談話為簡單聊天,大致了解了楊阿姨的病情、情緒,并發(fā)現楊阿姨存在對癌癥的不良認知,存在嚴重的孤獨感,于是與楊阿姨越好下一次的面談時間,楊阿姨爽快答應。在第二次的面談時,社工向楊阿姨表明來意,并進一步的了解楊阿姨的家庭情況、社會支持等情況,多方位了解楊阿姨的焦慮情緒、孤獨感產生原因,當聊到楊阿姨的家庭時,楊阿姨一直在說兒女工作繁忙,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當社工進一步探究原因時,楊阿姨的語氣從幾分無奈到充滿了愧疚,嘴里也不斷念著自己對兒女十分愧疚,而當楊阿姨的說出這份愧疚時,社工也明白了這是楊阿姨對于兒女的太過深沉的愛而引發(fā)的,在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會存在對親人說不出那份愛的情況,因此社工借此鼓勵案主去主動找兒女聊天溝通。在這一次的面談里,社工通過這一次的溝通交流記錄好了問題記錄與分析,并與楊阿姨建立了良好的專業(yè)關系。

(二)優(yōu)勢視角、找尋價值

在與楊阿姨的面談中了解到楊阿姨過去是一名人民教師,與現在的角色產生了很大的轉變,而每當楊阿姨談到過去是教師時,總是滔滔不絕,笑容滿面,但是一談到自己退休后感覺臉上的光就褪去了一層,因此社工采用優(yōu)勢視角幫助楊阿姨認識到自己當前的優(yōu)勢,比如:自律、表達能力好、可以幫兒女減輕負擔等等。

(三)與醫(yī)對話、多方協(xié)作

楊阿姨因為檢查結果遲遲不出,因此每天都要去醫(yī)生辦公室面前來回踱步去向醫(yī)生詢問檢查結果,上午醫(yī)生查房時也會不斷的質問醫(yī)生,因此社工在于楊阿姨進行面談后找到了其主治醫(yī)生鄧醫(yī)生詢問相關情況,并告知楊阿姨讓其安心等結果。

(四)情緒治療、科學抗癌

在與楊阿姨交流期間發(fā)現楊阿姨對于患癌的機制認知不正確,雖然楊阿姨之前已經經歷過兩次乳腺癌,但是依然忍不住覺得這次復查肺部出現惡性腫瘤依然是自己的報應,甚至還說除了不如讓自己死了算了這種喪氣話,由此可見這也是導致楊阿姨焦慮情緒的原因之一。于是社工向楊阿姨介紹基本理論模型(ABC模型),引導楊阿姨認識到目前引發(fā)其焦慮情緒的除了久久不出的檢查結果之外還有她對于患癌機制的非理性認知,隨后社工幫助楊阿姨共同尋找和確認其不理性信念,使楊阿姨領悟到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相關。針對上述不理性信念,通過對峙、啟發(fā)與引導幫助楊阿姨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建立一下信念:患癌并非報應,和自身的身體素質、基因、情緒等眾多因素相關,正確科學的看待癌癥。

(五)社會支持、降低孤獨

社工在對楊阿姨進行個案服務期間發(fā)現楊阿姨在人際交往方面只有同病房的病友王姐,王姐是一個樂觀的患者,但是經歷和王阿姨相比大相徑庭,因此社工邀請楊阿姨前來康復室參加“舞光十色”音樂治療小組活動,一是為了讓楊阿姨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到音樂中去從而緩解焦慮,而是幫助楊阿姨建立社會支持,緩解楊阿姨的孤獨感。

(六)家庭陪伴、重拾信心

楊阿姨的檢查結果出來后,轉到了胸外科,社工對楊阿姨進行了電話回訪,從本次的電話交談得知楊阿姨的兒女已經來到了醫(yī)院陪伴,檢查結果出來了自己心里的那塊石頭也隨之落下,要感覺輕松多了,自己不會再覺得患癌是自己的報應,想好好的接受治療。

服務評估

(一)目標達成情況

1. 個案服務目標基本達成,通過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服務,服務對象的焦慮情緒得到改善;

2. 通過參加小組活動,認識了病友,建立了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

3. 案主與家人的溝通頻率增加,家庭支持系統(tǒng)得到鞏固,促進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抗疾病。

(二)服務對象評估

經過社工多次介入,案主的焦慮緊張情緒得到緩解,楊阿姨與兒子的視頻通話次數逐漸增多,和女兒的溝通次數也在增加。楊阿姨也通過理性情緒治療法修正了對于癌癥的不良認知,通過優(yōu)勢視角找回了自身價值,并在社工的電話回訪中對社工表示了感謝。

(三)專業(yè)反思

癌癥患者群體的內心敏感脆弱,極易產生焦慮感和自我懷疑、否定,在本案例中,社工始終持有尊重、認證的態(tài)度和保持一顆真誠、理解的心,雙方建立了非常好的相互信任的專業(yè)關系;社會工作者借助專業(yè)知識,運用同理心、傾聽、優(yōu)勢視角、聚焦等技巧,幫助案主發(fā)現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科學認識癌癥;通過邀請案主參加小組活動,認識了其她病友,能夠與病友交談病情、心情等,完善了患者的社會支持網絡;通過理性情緒治療法修正了案主對于癌癥的不良認知,找回了自身價值。

預約掛號 結果查詢 舉報郵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